氣候變遷下臺灣的行動
2021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將氣候變遷納入基本人權,明確宣示人類享有「清淨、健康與永續環境」的權利;隔年,聯合國大會以161票贊成、8票棄權通過決議案,歷史性承認「享有潔凈、健康和永續環境是一項基本人權」。
自此,「環境權」一詞便就此誕生。
2021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將氣候變遷納入基本人權,明確宣示人類享有「清淨、健康與永續環境」的權利;隔年,聯合國大會以161票贊成、8票棄權通過決議案,歷史性承認「享有潔凈、健康和永續環境是一項基本人權」。
自此,「環境權」一詞便就此誕生。
淡水隨著市鎮發展,交通變得擁擠不堪。淡水超過20萬人口,卻因山海地形限制,聯外道路只有一條竹圍路廊。捷運、台二線、自行車道都擠在這僅有的窄窄路廊上。為了解決壅塞問題,政府打算再擠進一條沿著淡水河畔的「淡北道路」,然而這道路距離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最近處僅僅3公分。
本次淡北小旅行的活動,帶領新北市裕德雙語國際學校的高中生們活動實際走訪,探究淡北道路的開發對淡水造成的影響。
桃園航空城4處早就被剔除徵收的住宅社區,交通部民航局居然又再啟徵收計畫。交通部民用航空局6/27號,將召開桃園國際機場園區內4處剔除區納入區段徵收都市計畫再公開展覽前說明會。這4處聚落反徵收居民與民間團體,今日於行政院門口召開記者會,訴求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應要求交通部民航局停止再啟擴大徵收的都市計畫變更;並呼籲民航局不要濫用民眾參與機制,讓反徵收民眾又陷入家園、土地可能被徵收的惡夢。
台北市環評委員會在2022年1月19日強行通過社子島環評案後,自救會與地方居民隨即尋求法律救濟,由詹順貴律師、環境法律人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組成律師團協助,希望撤銷有明顯重大瑕疵的環評案。經過一年多的訴願及法院排案,終於在今(6/20)日開庭審理。
氣候訴訟已經成為全球趨勢,成為推動各國氣候政策重要的力量。在台灣,無論是媒體、法學界或國際氣候訴訟資料庫,都認定2021年綠色和平基金會以經濟部為被告提出的用電大戶條款訴訟是台灣第一個,甚至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氣候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