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與行動

企業責任與社會影響

打造反漂綠生態系:2024企業永續追蹤報告發布記者會 TCSA得獎比例過高,涵蓋最多污染企業及排碳大戶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今(5/2)日共同召開記者會,發布「2024企業永續追蹤報告」,檢視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TCSA台灣企業永續綜合績效獎及氣候領袖獎、天下永續公民獎與遠見ESG企業永續獎等四大永續獎的評選制度,並針對去年獲獎的製造業及排碳大戶檢視其環保違規紀錄與氣候績效,指出TCSA得獎比例過高,涵蓋最多污染企業及排碳大戶,其中又以長期造成嚴重污染且揭露不實的中油最不具獲獎資格,且大部分獲獎的排碳大戶氣候行動均不夠積極,恐拖累國家2030減量目標。

Read more
議題與訴訟案件

海洋需要你!保育為本 盡速通過海洋保育法 會後新聞稿

聯合國於去年(2023)通過《全球海洋公約》,以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海洋為目標,身為海島的臺灣,仰賴海洋提供給我們的資源,但尚沒有《海洋保育法》可以保障海洋生態環境、鞏固漁業資源永續。台灣為海島國家,更應積極守護海洋生態環境,海洋基本法公布並施行至今已逾四年多,經各環境團體長期的倡議與推動,海洋保育法的立法已獲得社會高度共識,行政院亦已於新會期開議前便送出政院版海洋保育法草案待立法院審議。

對此,環境團體代表與漁民夥伴於內政委員會排審海洋保育法草案的前夕舉辦記者會,表達支持應儘速完成海洋保育法的三讀,同時呼籲內政委員會委員能以保育為本,共同合作完成海洋保育法審議工作,為新國會新會期樹立良好典範!

Read more
企業責任與社會影響

公正轉型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發展之脈絡爬梳

公正轉型的概念,於第28屆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受到各方公民團體的高度倡議:We want “justice” transition, not “just” a transition.(我們要的是公正轉型,而非只是個轉型)。從2015年巴黎協定(COP21)中僅於序言提及一句的公正轉型,到2023年公正轉型勢如破竹地發展,究竟公正轉型的概念是如何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一步一步受到政府間的正視與關注?

Read more
企業責任與社會影響

論公正轉型的緣起與發展

公正轉型的概念,並非於學術研究之理論思辨而生,而是隨著經濟轉型與環保運動的推波助瀾,由實際行動而驅動形成的產物。提出公正轉型概念的目的,在於保護環境的同時,亦保障第一線勞工與社區的工作與健康。

Read more
企業責任與社會影響

從煤礦礦村議題談當代氣候變遷下之公正轉型

因為總統大選期間,賴清德萬里礦村老家遭指控為違建,「礦村」議題才稍稍被社會關注;卻也隨著選舉落幕,議題又消逝無蹤。萬里從日治時期以來,一直都是早期重要的產煤礦區,世代的礦工家族居住於此,卻為什麼這些長久的礦村最後反而落入違建爭議?煤礦停採後的臺灣又如何面對這些失業的礦工?而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COP24喊出的「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又與礦村爭議有什麼樣的連結?

Read more
能源政策

危險老舊核電,風險全民買單?反對核電延役不當修法

國民黨新科立委於日前召開記者會,宣布將提案修法放寬老舊核電廠延役的規範,引發民間強烈質疑與反彈,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於今日(1月25日)召開記者會,反對核電延役的不當修法,嚴正指出核電是否延役應以安全為第一,而不是讓政治凌駕專業,開法律後門放水危險老舊核電,讓全民承擔核電風險。

Read more
氣候變遷調適

碳費草案剛出爐,排碳大戶計較2.5萬公噸不用徵收?

2023年12月29日,環境部公布「碳費收費辦法」草案。其中徵收對象為「全廠(場)直接排放及使用電力之間接排放產生的年排放量,合計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電力業與製造業」;而於日前,環境部於座談會中再拋出更新的計算公式,除了上述的2.5萬噸徵收門檻外,即便排放量超過此門檻而應徵收碳費,碳費應繳費額之計算可以再扣除2.5萬噸,剩餘排放量始為費率計算對象,此舉遭環團批判形同給予「免費排放額度」。而不意外的,工總對此以產業公平競爭為由大表贊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