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廢水吵什麼?】系列專題 Part 3

福島排放核廢水的議題近日鬧得沸沸揚揚,你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嗎?
根據媒體報導,日本即將在八月初排放因2011年福島核子事故後大量存放的核廢水,由於核廢水的排放量超過130萬噸,預期要經過數十年才能全數排放完畢,因此引起諸多爭論。
對於台灣到底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讓我們一起來看政府的因應措施吧!
含氚廢水何時會來到台灣?
根據原能會的海洋擴散評估分析,以2011年至2020年的歷史海流資料指出,在模擬擴散分析中,大多數的排放污水都會順著黑潮洋流流到美國,影響台灣反而是在排放之後的第四年,核廢水才會來到台灣。
但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研究員吳朝榮卻認為,海流運動會沿著海表面高度的等深線移動,根據衛星測量的高度,核廢水可能會經由較近的海水表面小圈的路徑,最快一年台灣周邊就會有含氚廢水接近。
台灣如何因應?
回到台灣的情況,我國政府為了確實掌握日本含氚廢水對台灣漁業的影響,成立並且逐步擴大「生物氚檢測實驗室」的量能。
此外,針對排放核廢水對海域環境輻射帶來的影響,原能會建置「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擴大海洋監測的點位,利用視覺化的圖資提供民眾公開資訊,並以綠燈、黃燈、紅燈等三種燈號標示海洋監測結果。
不過受限於海域監測無法定點即時監測,必須要採樣送回實驗室才能得知確切數值,資訊平台上的資訊恐怕並非即時資料,若是排放核廢水之後海洋環境有所異動,雖然設計了未來三天的擴散模擬預測模式,但具體的數值恐怕仍未能第一時間就得知。
***
面對世界各國的反對,日本政府與IAEA仍積極採取將含氚廢水排放入海的做法,但這種作法仍無法避免造成海洋生態以及漁業的風險。儘管科學家信誓旦旦保證風險極低,但是環境的不確定性仍難免造成民眾的擔憂,日本的漁業已經再一次迎來中國、香港的禁運政策。
排放核廢水入海將造成無法回復的後果,更難以抉擇的是,我們有許多事情僅能仰賴模擬數據,沒有真實的數據能夠佐證,而輻射帶來的慢性曝露影響在科學、醫學上,又經常因變因過多,難以確定其因果關係。
 
若要遏止核廢水排放入海所造成的相關爭議,拒絕核廢水入海,要求日本採取其他的方式處置核廢污水,或許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請跟我們一起反對日本排放含氚水,守護海洋生態與漁業環境!
Facebook
Twitter
Email

相關文章

打造反漂綠生態系:2024企業永續追蹤報告發布記者會 TCSA得獎比例過高,涵蓋最多污染企業及排碳大戶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今(5/2)日共同召開記者會,發布「2024企業永續追蹤報告」,檢視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TCSA台灣企業永續綜合績效獎及氣候領袖獎、天下永續公民獎與遠見ESG企業永續獎等四大永續獎的評選制度,並針對去年獲獎的製造業及排碳大戶檢視其環保違規紀錄與氣候績效,指出TCSA得獎比例過高,涵蓋最多污染企業及排碳大戶,其中又以長期造成嚴重污染且揭露不實的中油最不具獲獎資格,且大部分獲獎的排碳大戶氣候行動均不夠積極,恐拖累國家2030減量目標。

海洋需要你!保育為本 盡速通過海洋保育法 會後新聞稿

聯合國於去年(2023)通過《全球海洋公約》,以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海洋為目標,身為海島的臺灣,仰賴海洋提供給我們的資源,但尚沒有《海洋保育法》可以保障海洋生態環境、鞏固漁業資源永續。台灣為海島國家,更應積極守護海洋生態環境,海洋基本法公布並施行至今已逾四年多,經各環境團體長期的倡議與推動,海洋保育法的立法已獲得社會高度共識,行政院亦已於新會期開議前便送出政院版海洋保育法草案待立法院審議。

對此,環境團體代表與漁民夥伴於內政委員會排審海洋保育法草案的前夕舉辦記者會,表達支持應儘速完成海洋保育法的三讀,同時呼籲內政委員會委員能以保育為本,共同合作完成海洋保育法審議工作,為新國會新會期樹立良好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