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與行動

企業責任與社會影響

公正轉型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發展之脈絡爬梳

公正轉型的概念,於第28屆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受到各方公民團體的高度倡議:We want “justice” transition, not “just” a transition.(我們要的是公正轉型,而非只是個轉型)。從2015年巴黎協定(COP21)中僅於序言提及一句的公正轉型,到2023年公正轉型勢如破竹地發展,究竟公正轉型的概念是如何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一步一步受到政府間的正視與關注?

Read more
企業責任與社會影響

論公正轉型的緣起與發展

公正轉型的概念,並非於學術研究之理論思辨而生,而是隨著經濟轉型與環保運動的推波助瀾,由實際行動而驅動形成的產物。提出公正轉型概念的目的,在於保護環境的同時,亦保障第一線勞工與社區的工作與健康。

Read more
企業責任與社會影響

【核廢立法論壇 場次一:為什麼要立法】側記 Part 3

本篇為側記第三篇,論壇第二位講者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 高仁川助理教授,從美國法的角度,看美國如何處理最終處置設施議題,並藉美國經驗來看台灣在核廢最終處置場址的選址上,仍然要面對什麼問題?

Read more
土地與人權

聯合新聞稿| 國土計畫倒退嚕  「重大建設」開後門

上週四(2/20)行政院拍板《國土計畫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並送交立法院審查。其中二個最大的問題,一是放入尚無明確定義的「國家重大建設」,只要行政院認定個案為國家重大建設,即可改變上位的國土計畫,另一個則是縣市國土計畫延長無期限、沒有時程表。

環境法律人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台灣農村陣線等團體,共同提出呼籲​。

Read more
土地與人權

「三階變二階?」探討內政部區段徵收審議機制改革的合理性_回歸徵收法理─區段徵收三十年的人權反省研討會

於2018年9月28日環境法律人協會與台灣反迫遷連線、台北律師公會人權委員會共同主辦了「回歸徵收法理:區段徵收三十年的人權反省」研討會,除了邀請內政部地政司的官員前來分享目前對於區段徵收的政策方向,並請來了多位學者共同與談此已實施三十餘年的抵價地式區段徵收制度,希望跟與會者一同探討我國的區段徵收制度究竟存在什麼問題、未來應何去何從。

本文先從「抵價地式區段徵收制度是什麼?」及「區段徵收審議程序三階變二階?」兩部分來做介紹,盼能讓讀者對於現行的區段徵收制度及內政部口中未來的區段徵收審議機制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Read more
土地與人權

林春元:採礦權不當展限,山林生態與原住民權益何在?

經濟部在3月14日礦業法修法前夕,火速通過核發亞洲水泥新城山礦區採礦權。這個處分不僅讓台灣自然環境持續受到大規模破壞,也持續侵害太魯閣族人居住權、家庭權與文化權,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法、原住民族基本法(以下簡稱「原基法」)、還有公民政治權利公約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施行法(以下簡稱「兩人權公約施行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