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臺灣的行動

文/楊織羽(銘傳大學法律系)

2021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將氣候變遷納入基本人權,明確宣示人類享有「清淨、健康與永續環境」的權利;隔年,聯合國大會以161票贊成、8票棄權通過決議案,歷史性承認「享有潔凈、健康和永續環境是一項基本人權」。

自此,「環境權」一詞便就此誕生。

▍氣候變遷的影響

而環境權最大的敵人——氣候變遷,究竟有多恐怖?

氣候變遷會造成極端氣候發生的機率與強度升高,使熱浪、洪水、乾旱等災害越趨頻繁。當氣溫急遽上升時,冰山溶解引起海平面上升,使海岸土地遭海水淹沒,造成國土流失;溫度的上升還會讓病媒加速傳播,提高傳染性疾病流行,使健康風險提高,人類及生物多樣性將面臨嚴重危機。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各國開始有了不同的調適策略,比如透過增修法律規範、或是與社區合作將社區改造成一個對環境友好且不會使人民的健康受到影響的生活型態,像加拿大多倫多以城市自治相關法令要求所有新建築均須設置綠屋頂,阿拉斯加多爾頓氣候與健康中心與社區居民共同規劃調適的策略,以便居民能夠因應極端氣候的變遷。

▍我國的氣候政策

我國將關鍵災害風險分為「極端降雨」、「高溫」、「乾旱」以及「海平面上升」四類,就該四類風險提出相關氣候政策:

1.極端降雨:

面對極端降雨,我國提倡增加雨水積磚、透水網管、植生綠牆及礫石槽等設施作為對策。雨水積磚是在地下建造一個雨水貯留空間,可以減緩降雨洪峰及貯存雨水逕流,達到水資源充分回收與再利用的目的,適合小規模方式設置於都會區的地下收集滲透設施。透水網管則可以將飽和土壤內無法即時宣洩的水收集於管內,或者收集地表逕流注入管中儲存,也可以應用在植栽灌溉,避免水暴露在地面因而蒸發浪費。而植生綠牆主要的效益為截留落在建築牆面的雨水,攔截污染物並並減緩空氣污染,降低牆面受酸雨損害。

這些設施都可以有效將水資源重新回收再利用,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也可以避免短期間的強降雨,降低水災帶來的危害。

2.高溫:

我國設定高溫預警行動方案分級標準(氣溫大於等於35℃),依據不同的溫度警戒制定不同的因應策略,當溫度到達警戒範圍時,即啟動分級行動計畫,並透過網路、媒體宣導預防熱傷害的建議措施,針對不同族群提供預防熱傷害相關資訊。

比如在高溫預警期間,特別強化醫療應變措施,妥善應對因高溫造成的傷患情況,並強調學校的戶外課程也應隨高溫而調整,避免師生產生中暑等情形。

3.乾旱:

為避免旱象更加頻繁的發生,我國採取開拓水源、穩定供水、推廣節水及治理水庫的方式應對,比如經濟部及農委會自水庫的源頭處理土砂流失的問題,控制水庫集水區的土砂,減少土砂入庫,改善水源水質。此外,經濟部於民國102年開始闢建烏溪鳥嘴潭人工湖,預計民國112年底完工後可提供地面水每日25萬噸,透過使用地面水源來取代地下水源,以減緩地層下陷的趨勢。

而為了推廣節水,經濟部廣泛設立雨水儲存槽、使用雨水沖廁座、雨水灌溉和管路灌溉,讓水資源循環再利用,降低旱災風險。

4.海平面上升:

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國家,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海岸勢必會受到海平面上升的衝擊及威脅,為降低可能發生海岸災害的風險與影響、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以及因應氣候變遷,我國於民國104年公布《海岸管理法》,將「海岸保護」、「海岸防護」及「永續利用」列為3大主軸,後於106年公告「整體海岸管理計畫」,落實海岸保護與防護管理機制,促進海岸生態的自然發展。

而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制定各縣市的海岸防護計畫,比如將海堤設施及海堤後方的聚落或重大設施等納入防護區範圍,避免因海堤、道路、橋樑損壞,造成海水倒灌、積水不退,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國土流失。

 

除了積極人為的調適策略,我國也設有自然系統的氣候變遷調適:

1.濕地保育與生物多樣性:

內政部依據《溼地保育法》持續推動重要濕地保育,確保濕地天然滯洪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與促進濕地生態保育,比如鳥松重要濕地。

鳥松重要濕地早期的用途為台灣自來水公司澄清湖淨水場的沈沙地,但因淨水廠提升設備後不再被重視,後經地方團體支持​​,改變自來水公司原想改建為污泥脫水場計畫,且從1997年開始經過高雄市野鳥學會、中華民國濕地保護聯盟、及專家學者一年的熱心奔走之下,而獲得前高雄縣政府的允諾,並積極規劃重整,終於在 2000 年的 9 月 24 日將此沈沙地改建成台灣第一座濕地公園。

鳥松重要濕地主要水域除了有紅冠水雞繁殖以外,還可以觀察到小鸊鷉、綠頭鴨、小白鷺、夜鷺等,近年來也多次記錄到水雉的出現(水雉為二級保育類動物,原為台灣平原常見的水鳥,但因棲地流失、噴灑農藥等人為因素,其繁殖族群曾下降至50隻以下)。

由此可見,濕地經過長期的復育,營造水生植物,創造生物棲息地,提昇該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2.友善生態環境:

經濟部推動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由各地方政府調查並制定水環境改善個案計畫,比如東大溪水環境及鄰近親水空間營造,透過水質改善及水域生態及自然棲地環境風貌營造,形成具有觀光、休憩、親水及保存原有生態多樣性的多功能場域。

3.農業創新與轉型:

為了在農業經濟與自然環境中達到平衡,農委會運用種原保存技術,永續保存作物及選育耐高溫、耐旱、耐鹽等抗逆境農林漁牧品系與品種,並長期規劃與合理利用,以因應氣候變遷及符合經濟利益。

且為掌握生物多樣性受氣候變遷與人為擾動影響的變化趨勢,並據以提出適當修正的因應策略,需要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定期監測收集資料,並有效保存、整合,並運用此資料發展預警系統,針對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衝擊的事件做好防護,始建構能適應氣候變遷的永續農業。

▍讓世界變得更好

為建構一個能適應氣候風險的國家,並提供人民一個健康的環境居住品質,維護人民的環境權,政府的每一項氣候政策都極其重要,但除了政府機關的積極作為外,人民也應該將自然環境以及氣候變遷調適視為自身的責任,讓我們居住的地球不再畏懼氣候變遷的危害,維護自身的環境正義。

面對氣候變遷,我們需要更積極更主動的作為,期待你我一起攜手對抗氣候危機,守護家園,為後代留下一個美好的世界。

Facebook
Twitter
Email

相關文章

年度募款專案

EJA的任務之一就是籌組律師、專家學者、公民團體的專業團隊,陪同受影響居民參與訴訟及討論策略,提供居民法律協助。直到2023年,我們手上正持續處理淡北道路環評撤銷案、震南鐵線公司環評撤銷案、航空城系列訴訟(環評、徵收、都市計畫)、新北市灣潭市地重劃環評撤銷案、臺北市士林區社子島地區環評撤銷案、氣以及複雜的台塑河靜越鋼海洋污染事件損害賠償訴訟案!我們靠著一名法務專員的協助,掌握多達53位律師參與的大小律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