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災十二周年記者會

 

2011 年 3 月,東日本大地震所引發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至今尚未終結,許多人們失去了故鄉,失 去了賴以為生的工作,失去了世代居住的家園。

核災事故雖然由地震和海嘯引發,但真正的起因是 核電的系統性缺陷,不是無法預防的天災,而是可以預防的人禍,福島核災雖已過了十二年,但至 今仍無法解決災區的污染問題。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於今日(3月9日)召開福島核災十二周年記者會,本次記者會上環境法律人協會特聘研究員謝蓓宜指出:
福島核災影響深遠,直到目前也還是現在進行式,一直到 2022 年12月,過了11年,日本福島縣雙葉町才首次有農產品可以出貨販售。很多人認為福島核災是天災,但是在 2021年就有福島的災民提起控告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公司的訴訟案勝訴,災民主張 日本政府可預見災難發生而未能預防,才造成核災發生,因此有法律上責任。
 
法院認為日本政府持有的一份報告,早在 2002年就已經指出福島核電廠可能遭遇超過十公尺高的海嘯,日本政府卻沒有 任何作為,因此認定日本政府獲悉該份報告卻未做好防護措施,怠於行使職權與核災之間有因果關係。
 
事實上,使用核能的先決條件,應該是要能夠處理核廢料,但日本至今也尚未找到處理高放射性廢棄物的最終處置地點,重啟核能只是將核廢料處置的問題繼續拖延,加深核電廠所在地區民眾的犧 牲與環境不正義。即使將核廢料繼續存放在核電廠中,也只是將改變現況的「動員負擔」加諸到場 址所在地民眾身上,強迫他們繼續接受與核廢料為伍的現況。
 
台灣未來也將面對核廢料處置選址立法的程序,主張核電延役的人經常把日本當做案例,但是卻沒有考量更實際的問題,忽略福島核災事件後,日本歷經了長達 10 年的核電產業蕭條,人才、供應鏈均已產生斷層,即使要復興核能,供應鏈是否能跟得上也會有極大問題,使用核電,若安全標準沒有切實執行,就有釀成核災的可能性。

我們主張没有能力處理核廢料,沒有制定負責任的核廢處置政策,就沒有資格談要使用核電。

Facebook
Twitter
Email

相關文章

海洋需要你!保育為本 盡速通過海洋保育法 會後新聞稿

聯合國於去年(2023)通過《全球海洋公約》,以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海洋為目標,身為海島的臺灣,仰賴海洋提供給我們的資源,但尚沒有《海洋保育法》可以保障海洋生態環境、鞏固漁業資源永續。台灣為海島國家,更應積極守護海洋生態環境,海洋基本法公布並施行至今已逾四年多,經各環境團體長期的倡議與推動,海洋保育法的立法已獲得社會高度共識,行政院亦已於新會期開議前便送出政院版海洋保育法草案待立法院審議。

對此,環境團體代表與漁民夥伴於內政委員會排審海洋保育法草案的前夕舉辦記者會,表達支持應儘速完成海洋保育法的三讀,同時呼籲內政委員會委員能以保育為本,共同合作完成海洋保育法審議工作,為新國會新會期樹立良好典範!

公正轉型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發展之脈絡爬梳

公正轉型的概念,於第28屆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受到各方公民團體的高度倡議:We want “justice” transition, not “just” a transition.(我們要的是公正轉型,而非只是個轉型)。從2015年巴黎協定(COP21)中僅於序言提及一句的公正轉型,到2023年公正轉型勢如破竹地發展,究竟公正轉型的概念是如何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一步一步受到政府間的正視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