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程序大解密工作坊桃園場-課程分享

工作坊一開始,EJA秘書處的法規專員楊品妏先為大家講解環境影響評估的流程,讓大家對於現在環評程序上設計有初步的了解。緊接著惜根台灣協會的林子淩秘書長分享過往參與環評的經驗,一頁頁的PPT都是她為環境奮鬥的故事,林秘書長將參與環評的過程講解的淺顯易懂,讓大家了解到閱讀環說書並不如想像中的深奧難解,藉由林秘書長的分享,我們也得以窺見環說書中的秘密與隱藏在密密麻麻文字底下的訊息。

       另一方面,觀塘工業區及工業專用港的開發位於桃園市觀音區的海岸,因此海岸管理法的適用也成為這次環境影響評估的重要法規。海岸管理法的設立主要欲規範的面向有三:第一是「特定區位的申請」,因為有些地方還沒有達到自然保護區或一般保護區的標準,但仍然具有保護的價值,透過這項法規得以給予這些地區一定的保障;第二個概念是「避免親水權的稀釋」,讓海岸地區遊憩的權利不被掌握在大財團手中,避免透過蓋飯店、圍籬等方式將海岸地區親水的權利壟斷;最後則是「保護海岸景觀的權利」,過去由於沒有法規可以限制,往往是透過各方角力,決定誰可以在海岸地區蓋建物,對於海岸的景觀保障不足,海岸管理法即是在處理這樣的問題,避免海岸地區聳立過多的建物,遮蔽或破壞了整個自然的景觀。

       在工作坊中,透過講師對於法律規範與實務經驗的交錯分享,最大的優勢在於,學員可以比較清楚法律的規範,並從中推知在開發案中企業或政府應該注意的點,並且結合當地環團或在地區民對事實熟悉的優勢,可以更確切的提出環評的缺失,將來在與政府或企業的抗爭之中,更加有利、有理、有勝算。

【消失中的生命聚寶盆─藻礁】

本次進行的世界咖啡館活動,以觀塘工業區及工業專用港的環境影響評估為討論主題,將環說書中的環境項目分成四組,讓學員輪流討論與交流,透過短時間的腦力激盪,既可以聽到其他人的想法,也可以激發自己之前沒有思考過的地方。

  最後,我們請學員在離開之前,寫下這次活動的回饋單,其中我瞥見一位學員的心得欄目上寫著「法律真的『故意』寫得讓人很難懂」,讓我想起自己剛開始念法律時的心聲。但隨著課程的修習與案例判決的接觸,我逐漸意識到,立法者並非「故意」將法律用字深難化,更非為了知識的壟斷,只是因為生活中的事實形形色色,相對抽象的法條文字得以留下更大的裁量空間,以能夠適用於各種立法之時可以想像與不可想像的狀況。

  然而如同未進入法律系的我,我深深明白這些用語築起一道隔絕一般民眾進入法律領域的城牆,我想這也是環境法律人協會舉辦環評工作坊的重要目的之一,透過講師的解釋與學員們的討論,讓民眾對於環境議題的時候,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那些艱澀的法律用語是城牆,我希望我們就是那條通過城牆的橋,能夠陪著各地的環保團體與民眾,一起正視環境的保護。

Facebook
Twitter
Email

相關文章

海洋需要你!保育為本 盡速通過海洋保育法 會後新聞稿

聯合國於去年(2023)通過《全球海洋公約》,以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海洋為目標,身為海島的臺灣,仰賴海洋提供給我們的資源,但尚沒有《海洋保育法》可以保障海洋生態環境、鞏固漁業資源永續。台灣為海島國家,更應積極守護海洋生態環境,海洋基本法公布並施行至今已逾四年多,經各環境團體長期的倡議與推動,海洋保育法的立法已獲得社會高度共識,行政院亦已於新會期開議前便送出政院版海洋保育法草案待立法院審議。

對此,環境團體代表與漁民夥伴於內政委員會排審海洋保育法草案的前夕舉辦記者會,表達支持應儘速完成海洋保育法的三讀,同時呼籲內政委員會委員能以保育為本,共同合作完成海洋保育法審議工作,為新國會新會期樹立良好典範!

公正轉型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發展之脈絡爬梳

公正轉型的概念,於第28屆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受到各方公民團體的高度倡議:We want “justice” transition, not “just” a transition.(我們要的是公正轉型,而非只是個轉型)。從2015年巴黎協定(COP21)中僅於序言提及一句的公正轉型,到2023年公正轉型勢如破竹地發展,究竟公正轉型的概念是如何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一步一步受到政府間的正視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