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15:各國將為2030年採取4大目標及23項指標在生物多樣性協議

【 CO15:各國將為2030年採取4大目標及23項指標在生物多樣性協議】
於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CO15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由中國擔任主席國,會議在2022年12月19日發表具有里程碑意義4大目標及23項指標。其中重點將置重在:
1️⃣ 保護全球30%野地、海洋、海岸地區及內陸海域;
2️⃣ 每年減少5000億美元有害的政府補貼;
3️⃣ 以及食物浪費減半。
 
其中,吸引小編注意的是有關目標4,對於發展中或未發展國家的 #資金援助 的部分:「採取足夠的實施手段,包括財政資源、能力建設、技術和科學合作,以及獲取和轉讓技術,以充分實施『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供給所有締約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型發展中國家以及經濟轉型國家,逐步縮小每年 7000 億美元的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並使資金流動與『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和 2050 年生物多樣性願景保持一致。」
 
此似乎是為彌補愛知目標(參註)缺乏資金而未能達成徹底落實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問題。在第19項指標中明確指出已開發國家或願意承擔已開發國家義務者,透過援助予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行發展中國家以及經濟轉型國家,到 2025 年每年至少 200 億美元, 2030 年每年至少 300 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以實施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和行動計畫。
 
然而,小編認為此次生物多樣性大會的四大目標和23項指標,期程設定在2030年,在氣候變遷的交互作用下,似乎緩不濟急。更重要的是,仍將生物多樣性,視為是一種「環境資源」而不是以人回歸萬物的生態性系統看待整體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對恢復生物多樣性而言,仍有缺憾。
註:2010年於日本愛知縣訂下20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並設定於2020年達成。但實際上20項目標含子目標60項,僅6項目標部分達成。
更多CO15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內容請參閱:https://reurl.cc/eWZVY7
分享此篇文章:

2025環境法律人協會 東吳&政大實習課程

感謝11位來自東吳與政大的學生,歷時四個多月共同參與「環境影響評估關鍵議題研究計畫」,從零開始學習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基本理論與制度設計,逐步建立對台灣與美國環評法制的整體理解。學生們針對各自負責的核心爭點,結合理論學習、訴訟案例分析、比較法觀察,並且實際參與環評公民咖啡館、專家學者大會,完成一份具深度與行動觀點的整合性研究成果。
本次實習不僅培養學生獨立思辨與研究的能力,更希望能啟發新世代對土地、海洋與人權的關切,種下未來捍衛環境價值的種子。

成果發表會當天,我們也榮幸邀請到傅玲靜教授、林木興博士、林柏辰律師與張譽尹律師蒞臨,針對學生的研究成果提出意見,從學理與實務角度給予具體建議與回饋,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拓展視野。

Read More

訂閱EJA電子報

每月寄送焦點行動、活動及課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