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排放核廢水的議題近日鬧得沸沸揚揚,你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嗎?
根據媒體報導,日本即將在八月初排放因2011年福島核子事故後大量存放的核廢水,由於核廢水的排放量超過130萬噸,預期要經過數十年才能全數排放完畢,因此引起諸多爭論。
對於台灣到底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讓我們一起來看政府的因應措施吧!
含氚廢水何時會來到台灣?
根據原能會的海洋擴散評估分析,以2011年至2020年的歷史海流資料指出,在模擬擴散分析中,大多數的排放污水都會順著黑潮洋流流到美國,影響台灣反而是在排放之後的第四年,核廢水才會來到台灣。
但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研究員吳朝榮卻認為,海流運動會沿著海表面高度的等深線移動,根據衛星測量的高度,核廢水可能會經由較近的海水表面小圈的路徑,最快一年台灣周邊就會有含氚廢水接近。
台灣如何因應?
回到台灣的情況,我國政府為了確實掌握日本含氚廢水對台灣漁業的影響,成立並且逐步擴大「生物氚檢測實驗室」的量能。
此外,針對排放核廢水對海域環境輻射帶來的影響,原能會建置「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擴大海洋監測的點位,利用視覺化的圖資提供民眾公開資訊,並以綠燈、黃燈、紅燈等三種燈號標示海洋監測結果。
不過受限於海域監測無法定點即時監測,必須要採樣送回實驗室才能得知確切數值,資訊平台上的資訊恐怕並非即時資料,若是排放核廢水之後海洋環境有所異動,雖然設計了未來三天的擴散模擬預測模式,但具體的數值恐怕仍未能第一時間就得知。
***
面對世界各國的反對,日本政府與IAEA仍積極採取將含氚廢水排放入海的做法,但這種作法仍無法避免造成海洋生態以及漁業的風險。儘管科學家信誓旦旦保證風險極低,但是環境的不確定性仍難免造成民眾的擔憂,日本的漁業已經再一次迎來中國、香港的禁運政策。
排放核廢水入海將造成無法回復的後果,更難以抉擇的是,我們有許多事情僅能仰賴模擬數據,沒有真實的數據能夠佐證,而輻射帶來的慢性曝露影響在科學、醫學上,又經常因變因過多,難以確定其因果關係。
若要遏止核廢水排放入海所造成的相關爭議,拒絕核廢水入海,要求日本採取其他的方式處置核廢污水,或許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請跟我們一起反對日本排放含氚水,守護海洋生態與漁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