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程序大解密工作坊桃園場-課程分享

工作坊一開始,EJA秘書處的法規專員楊品妏先為大家講解環境影響評估的流程,讓大家對於現在環評程序上設計有初步的了解。緊接著惜根台灣協會的林子淩秘書長分享過往參與環評的經驗,一頁頁的PPT都是她為環境奮鬥的故事,林秘書長將參與環評的過程講解的淺顯易懂,讓大家了解到閱讀環說書並不如想像中的深奧難解,藉由林秘書長的分享,我們也得以窺見環說書中的秘密與隱藏在密密麻麻文字底下的訊息。

       另一方面,觀塘工業區及工業專用港的開發位於桃園市觀音區的海岸,因此海岸管理法的適用也成為這次環境影響評估的重要法規。海岸管理法的設立主要欲規範的面向有三:第一是「特定區位的申請」,因為有些地方還沒有達到自然保護區或一般保護區的標準,但仍然具有保護的價值,透過這項法規得以給予這些地區一定的保障;第二個概念是「避免親水權的稀釋」,讓海岸地區遊憩的權利不被掌握在大財團手中,避免透過蓋飯店、圍籬等方式將海岸地區親水的權利壟斷;最後則是「保護海岸景觀的權利」,過去由於沒有法規可以限制,往往是透過各方角力,決定誰可以在海岸地區蓋建物,對於海岸的景觀保障不足,海岸管理法即是在處理這樣的問題,避免海岸地區聳立過多的建物,遮蔽或破壞了整個自然的景觀。

       在工作坊中,透過講師對於法律規範與實務經驗的交錯分享,最大的優勢在於,學員可以比較清楚法律的規範,並從中推知在開發案中企業或政府應該注意的點,並且結合當地環團或在地區民對事實熟悉的優勢,可以更確切的提出環評的缺失,將來在與政府或企業的抗爭之中,更加有利、有理、有勝算。

【消失中的生命聚寶盆─藻礁】

本次進行的世界咖啡館活動,以觀塘工業區及工業專用港的環境影響評估為討論主題,將環說書中的環境項目分成四組,讓學員輪流討論與交流,透過短時間的腦力激盪,既可以聽到其他人的想法,也可以激發自己之前沒有思考過的地方。

  最後,我們請學員在離開之前,寫下這次活動的回饋單,其中我瞥見一位學員的心得欄目上寫著「法律真的『故意』寫得讓人很難懂」,讓我想起自己剛開始念法律時的心聲。但隨著課程的修習與案例判決的接觸,我逐漸意識到,立法者並非「故意」將法律用字深難化,更非為了知識的壟斷,只是因為生活中的事實形形色色,相對抽象的法條文字得以留下更大的裁量空間,以能夠適用於各種立法之時可以想像與不可想像的狀況。

  然而如同未進入法律系的我,我深深明白這些用語築起一道隔絕一般民眾進入法律領域的城牆,我想這也是環境法律人協會舉辦環評工作坊的重要目的之一,透過講師的解釋與學員們的討論,讓民眾對於環境議題的時候,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那些艱澀的法律用語是城牆,我希望我們就是那條通過城牆的橋,能夠陪著各地的環保團體與民眾,一起正視環境的保護。

分享此篇文章:

2025環境法律人協會 東吳&政大實習課程

感謝11位來自東吳與政大的學生,歷時四個多月共同參與「環境影響評估關鍵議題研究計畫」,從零開始學習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基本理論與制度設計,逐步建立對台灣與美國環評法制的整體理解。學生們針對各自負責的核心爭點,結合理論學習、訴訟案例分析、比較法觀察,並且實際參與環評公民咖啡館、專家學者大會,完成一份具深度與行動觀點的整合性研究成果。
本次實習不僅培養學生獨立思辨與研究的能力,更希望能啟發新世代對土地、海洋與人權的關切,種下未來捍衛環境價值的種子。

成果發表會當天,我們也榮幸邀請到傅玲靜教授、林木興博士、林柏辰律師與張譽尹律師蒞臨,針對學生的研究成果提出意見,從學理與實務角度給予具體建議與回饋,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拓展視野。

Read More

訂閱EJA電子報

每月寄送焦點行動、活動及課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