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家報導高雄場 : 與石化為鄰講座側記

引言人|#林木興
化學物質的管制通常是在出現污染事件之後才開始。美國環境運動的發展是1962年在Rachel Carson出版《寂靜的春天》,描述農業對於鳥類生態的影響,之後才促成美國政府對環境的重視,例如美國環保署就是在1970年才成立的。而1976年義大利賽維索發生重大的化學物質災害之後,影響了1982年歐盟發佈《賽維索指令I(Directive 82/501/EEC)》,去規範社區知情權,如何讓社區防範災害的發生。​
對於化學物質治理,林木興指出可以參與的人很多,不要以為自己沒有力量。比方社區居民可以從公民科學的角度下手,去談社區應該要被告知什麼,提升公民科學的賦權。此外石化業發展其實也不是全有全無,目前國際上已經開始要求綠色化學,從源頭將毒性較高的化學物質替換,採用更佳環保、毒性更低的化學物質,在對製程影響不大的情況下,產出更佳環保的產品,這是未來的趨勢。​
與談人|#王敏玲
石化廠分佈在高雄許多地方,有許多石化廠的上游廠都在高雄,包含一、二、三、四、五輕都還在,全台灣最老的輕裂廠在林園,但最年輕的輕裂廠也在林園。有上游廠,也會有中游廠,大社工業區裡面十一家工廠有十家是化工廠,以台灣目前整體看石化區,最重要的兩個區域分別就位於高雄的北部與南部。​
高雄最大的石化聚落是林園工業區,有二十幾家石化廠,裡面最重要的是中油林園廠,如果這裡沒有中油了,其他的廠區都要跟國外拿原料。所以一旦中油要擴廠,大家都會很關心。​
過去林園在石化廠還沒來之前,是魚米之鄉,但自從石化廠來了之後,地方民眾就經常為了環境的污染而抗爭。污染物質的排放對於高敏感族群的孩童,影響非常大,中芸國小、汕尾國小都位於工業區附近,像環氧乙烷是一級的致癌物,就曾經在大社工業區附近監測到。這些污染物質對於周邊的居民健康風險非常高,高雄仁武區在縣市合併之後,人口成長非常快,但是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居住在健康風險很高的地方。​
與談人|#李翰林
2014年7月的高雄氣爆,讓非常多的人意識到自己跟石化廠這麼近,原來我們就住在石化管線上方,也促成地球公民基金會的行動,要求政府機關充分揭露高雄市的石化管線地圖,讓居民有選擇權,理解自己的居住風險。​
然而氣爆過後的一年,在社區知情權、管線資訊接露上,政府還是不公開相關資訊,並且用房價會跌做為搪塞的理由。經過幾次的協商之後,高雄市才終於有了工業管線查詢系統,清楚揭露這些管線如何穿過高雄市區。​
為什麼工業管線需要經過市區?因為石化廠有南有北,必須通過管線去輸送原料,那大家就必須要思考市區的都市配置是不是要改變,是要讓石化廠集中管理,還是去思考怎麼兼顧產業發展跟居民的健康。​
更多精彩講座內容,立刻觀看重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mZ_Hd2k0A8
***⁣​
所有「毒家報導」系列講座活動資訊一次看:https://bit.ly/2EDR2GT⁣​
所有場次共同主辦單位:⁣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東海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誠食・好氣・靚水・共善、大肚山改善空污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