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其他行政機關的聽證經驗於土地審議案件聽證制度的參考

文 / 林春元 中原財經法律系助理教授;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

早在航空城聽證之前,台灣一些行政機關如公平交易委員會、經濟部貿易調查委員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等已經有舉辦聽證的經驗;另外如不當勞動裁決委員會程序也被認為有類似聽證的效果,且皆受到一定的肯定。儘管內政部的舉行聽證作業要點總說明開宗明義指出,土地審議案件「往往議題多元、人數眾多,且決策影響深遠,與當地地質、水文科學鑑定到人與土地關係之情感關懷、人權保障攸關」與前述聽證案件不同而應有不同程序設計,然而其他機關的聽證經驗是否仍有可供借鏡的地方?

環境法律人協會日前所舉辦的「我國聽證制度的檢討與改進─以土地議題及公共工程為例」座談會邀請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的林振煌律師與經濟部貿易調查委員會的邱光勛副組長分享其運作經驗。從這些分享,可以看到不當勞動裁決委員會與貿調會反傾銷稅的聽證成功的一些共通條件,可作為後續土地審議案件聽證制度的參考。其中四個最有參考性的條件簡述如下:

1、明確的聽證定位
不當勞動裁決與貿調會的聽證定位,都是以釐清具體行政處分合理作成之事實基礎為目標。以具體行政處分的作成為前提而開展的聽證程序,使主持人能掌握程序的進行,包括陳述意見、交互詢問、證據調查與鑑定;當事人的陳述意見與攻擊防禦也能夠聚焦。

2、聽證機關的中立性:
聽證舉辦機關雖然都是將作成處分之機關,但是在聽證程序中的角色卻類似於處理紛爭的裁決者:不同立場(通常是雙方對立)的當事人提出證據與意見,聽證機關與主持人則透過程序釐清事實,因此必須確保機關與主持人在程序中的中立性。例如貿調會反傾銷的聽證,官方委員不能主導聽證,而是由學者專家主導;機關還必須要到場接受詢答。換言之,與聽證程序有直接利害關係的機關,例如民航局之於航空城聽證,如果本身擔任聽證主辦機關,可能會影響聽證的中立性而減少聽證定爭止紛的功能。如果民航局是需地機關,則應該成為對立當事人一方,提出證據且受到詢問,才可能釐清疑問,協助處分作成。

3、議題單一、逐一檢視:
由於是以具體行政處分為前提,例如特定公司是否有反傾銷行為,聽證進行能夠聚焦具體議題,可以「逐一」釐清議題相關的待證事項,釐清一個事項之後才會進入後續的議題,比較不會產生各說各話或發散的情形。此外,即使在議題相對單純的案件,不當勞動裁決與反傾銷聽證也都經常歷時數個月以上,甚至可以在聽證結束後特定時間內提出補充。相較於此,航空城等土地審議案件的聽證如果要發揮功能,不僅一方面必須將爭議拆解為多個可以聚焦的議題,並且應該逐一探究釐清後才進行下一個議題,不可能在三天內分兩場將所有議題敷衍過去。若要妥善發揮聽證功能,數個月、甚至數年的聽證在所難免。

4、不是說說而已,而是釐清與證明:
不當勞動裁決與反傾銷聽證重點在於釐清事實與證明,而不是政令說明或者讓不同立場的民眾「說說」而已。日前舉辦的航空城聽證,更像是比較嚴謹的公聽會,程序的重點變成雙方表述意見,沒有重視聽證釐清事實的功能。陳述意見當然是聽證程序的功能之一,但如果忽視了證明的功能,那就容易淪為各自表述而沒有交集,無法解決爭議反而會激化對立。

分享此篇文章:

2025環境法律人協會 東吳&政大實習課程

感謝11位來自東吳與政大的學生,歷時四個多月共同參與「環境影響評估關鍵議題研究計畫」,從零開始學習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基本理論與制度設計,逐步建立對台灣與美國環評法制的整體理解。學生們針對各自負責的核心爭點,結合理論學習、訴訟案例分析、比較法觀察,並且實際參與環評公民咖啡館、專家學者大會,完成一份具深度與行動觀點的整合性研究成果。
本次實習不僅培養學生獨立思辨與研究的能力,更希望能啟發新世代對土地、海洋與人權的關切,種下未來捍衛環境價值的種子。

成果發表會當天,我們也榮幸邀請到傅玲靜教授、林木興博士、林柏辰律師與張譽尹律師蒞臨,針對學生的研究成果提出意見,從學理與實務角度給予具體建議與回饋,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拓展視野。

Read More

訂閱EJA電子報

每月寄送焦點行動、活動及課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