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計畫生效或確定了沒?傻傻不清楚

此次開庭,法官前半主要針對都市計畫集水區分區以及埤塘等問題(主要涉及埤塘數量減少可能與氣候變遷調適背道而馳)進行兩造詢答,後半則是針對飛航噪音管制區劃設影響的討論。其中讓人最搞不清楚的問題是:

到底都市計畫生效或確定了沒?這問題這麼糾結主要有幾個關鍵因素:(一)先行區段徵收;(二)分期、分階段的都市計畫。

(一)先行區段徵收

依據土地徵收條例第4條第2項規定,先行區段徵收,於區段徵收公告期滿後一年內發布實施都市計畫。簡單說在這種情況下,先由需用土地人取得土地所有權(先進行區段徵收)後,一年內才發布實施都市計畫。理由無他,為了確保區段徵收的開發,先區段徵收後,再發布實施都市計畫,避免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後,徵收反而搞不定都市計畫發布實施也白搭。

但這裡就是弔詭的開始了,當大法官揭開都市計畫可以進行救濟時,對於此刻陸續發布實施的都市計畫進行行政救濟,沒有問題,但在先行區段徵收情形下,區段徵收開跑了,都市計畫卻因為在等區段徵收公告期滿而尚未發布實施,此時到底能不能救濟?能?感覺都市計畫又還沒實施。不能?反而讓人有種傷害都造成了,事後要再追本溯源都市計畫的問題好像也無濟於事的感覺。

這問題有點麻煩但不是最麻煩。

(二)分期、分階段的都市計畫

需用土地人常常因為財務自償或者以第一期先處理安置,第二期進行開發,又或者要看看第一期或第一階段的開發程度等種種事由,將同一個都市計畫區分為第一期、第二期或者第一階段或第二階段。

搭配剛剛說的先行區段徵收。第一期都市計畫因為先行區段徵收期滿後一年內發布實施都市計畫,此時第一期都市計畫可以進行行政救濟,但第二期卻因為還沒進行先行區段徵收(甚至還在徵收審查程序),以致於第二期都市計畫雖然和第一期一起被審查完畢,卻卡在先行區段徵收而尚未公布實施的情形,但這時候第一期和第二期可能是互有關聯,卻因為第二期都市計畫沒有公布實施,產生能不能納入法院可以和第一期都市計畫一併審查的問題。

小編在法庭上聽了大半天,聽著法官與兩造律師,對於第一期和第二期計畫到底有沒有確定的討論,一下是未發布實施、一下是已經經內政部審定,再加上航空城第二期都市計畫又附帶了條件:必須附近地區第一期發展區產業專用區之產業招商權責發生率達65%以上,才可啟動附近地區第二期發展區。小編早已暈頭轉向了。聽到這裡,小編不禁又多想所謂啟動是指縱使第二期都市計畫已經發布實施,但只要條件未達標,第二期的發展區不能啟動,還是指第二期都市計畫在條件未達標前,不能發布實施?

能跟著小編看到這裡,也是佩服各位了!
都市計畫和區段徵收的情愛糾結以及分期分階段的若即若離,造就司法審查範圍上的困難。小編聽完漫長的開庭只覺得過去沒有都市計畫訴訟時,能請求救濟的標的確實是徵收處分,但現在都市計畫也被納入得以救濟的對象時,這種「確保都市計畫開發」的思維,是不是必須被重新審視,否則一個有問題的都市計畫在已經被「確保開發」時,才能行政救濟,這還能算得上是救濟嗎?

Facebook
Twitter
Email

相關文章

打造反漂綠生態系:2024企業永續追蹤報告發布記者會 TCSA得獎比例過高,涵蓋最多污染企業及排碳大戶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今(5/2)日共同召開記者會,發布「2024企業永續追蹤報告」,檢視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TCSA台灣企業永續綜合績效獎及氣候領袖獎、天下永續公民獎與遠見ESG企業永續獎等四大永續獎的評選制度,並針對去年獲獎的製造業及排碳大戶檢視其環保違規紀錄與氣候績效,指出TCSA得獎比例過高,涵蓋最多污染企業及排碳大戶,其中又以長期造成嚴重污染且揭露不實的中油最不具獲獎資格,且大部分獲獎的排碳大戶氣候行動均不夠積極,恐拖累國家2030減量目標。

海洋需要你!保育為本 盡速通過海洋保育法 會後新聞稿

聯合國於去年(2023)通過《全球海洋公約》,以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海洋為目標,身為海島的臺灣,仰賴海洋提供給我們的資源,但尚沒有《海洋保育法》可以保障海洋生態環境、鞏固漁業資源永續。台灣為海島國家,更應積極守護海洋生態環境,海洋基本法公布並施行至今已逾四年多,經各環境團體長期的倡議與推動,海洋保育法的立法已獲得社會高度共識,行政院亦已於新會期開議前便送出政院版海洋保育法草案待立法院審議。

對此,環境團體代表與漁民夥伴於內政委員會排審海洋保育法草案的前夕舉辦記者會,表達支持應儘速完成海洋保育法的三讀,同時呼籲內政委員會委員能以保育為本,共同合作完成海洋保育法審議工作,為新國會新會期樹立良好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