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15:各國將為2030年採取4大目標及23項指標在生物多樣性協議
【 CO15:各國將為2030年採取4大目標及23項指標在生物多樣性協議】
於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CO15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由中國擔任主席國,會議在2022年12月19日發表具有里程碑意義4大目標及23項指標。其中重點將置重在:
1️⃣ 保護全球30%野地、海洋、海岸地區及內陸海域;
2️⃣ 每年減少5000億美元有害的政府補貼;
3️⃣ 以及食物浪費減半。
 
其中,吸引小編注意的是有關目標4,對於發展中或未發展國家的 #資金援助 的部分:「採取足夠的實施手段,包括財政資源、能力建設、技術和科學合作,以及獲取和轉讓技術,以充分實施『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供給所有締約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型發展中國家以及經濟轉型國家,逐步縮小每年 7000 億美元的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並使資金流動與『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和 2050 年生物多樣性願景保持一致。」
 
此似乎是為彌補愛知目標(參註)缺乏資金而未能達成徹底落實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問題。在第19項指標中明確指出已開發國家或願意承擔已開發國家義務者,透過援助予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行發展中國家以及經濟轉型國家,到 2025 年每年至少 200 億美元, 2030 年每年至少 300 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以實施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和行動計畫。
 
然而,小編認為此次生物多樣性大會的四大目標和23項指標,期程設定在2030年,在氣候變遷的交互作用下,似乎緩不濟急。更重要的是,仍將生物多樣性,視為是一種「環境資源」而不是以人回歸萬物的生態性系統看待整體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對恢復生物多樣性而言,仍有缺憾。
註:2010年於日本愛知縣訂下20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並設定於2020年達成。但實際上20項目標含子目標60項,僅6項目標部分達成。
更多CO15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內容請參閱:https://reurl.cc/eWZVY7
Facebook
Twitter
Email

相關文章

環境講座報名:蟲不鳴,鳥不語—談化學污染對地球造成的災害 Silent Spring : the impact of chemical pollution on the environment

殺蟲劑使用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的必需品,然而卻伴隨著嚴重的化學污染問題。本次講座,法國Isabelle Doussan教授將來台探討此議題,並分享她關於殺蟲劑在法國以及歐盟的使用以及其法律限制的多年研究心得。

講座後半段更有美國私立杜蘭大學法學碩士林柏辰律師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林木興研究員的訪談,三位專家將深入探討歐洲及台灣的化學污染現況、問題與解決方案。

航空城都市計畫訴訟開庭 新訂都計法院審查首例

桃園航空城都市計畫(全名為:擬定桃園國際機場園區及附近地區特定區計畫)訴訟案將在今日(4/27)下午第一次開庭,本案是《行政訴訟法都市計畫專章》施行後,新訂都市計畫案遭利害關係居民提起訴訟的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