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島排放核廢水的議題近日鬧得沸沸揚揚,你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嗎?
根據媒體報導,日本即將在八月初排放因2011年福島核子事故後大量存放的核廢水,由於核廢水的排放量超過130萬噸,預期要經過數十年才能全數排放完畢,因此引起諸多爭論。
讓我們一起來看福島核廢水到底在吵些什麼吧!
為什麼要排放核廢水?
日本福島核電廠內共設置1073座儲槽存放核廢水,總儲存容量約有137萬公噸,截至2023年5月18日已經儲存133萬噸,只剩下約3%的容量。因此竭力需要找到合適的處置方式,否則若只是以增加儲槽的方式因應,在空間限制下將可能影響除役工作的進行。
一定要採取排放的方式嗎?
在這波爭論中,處理後的核廢水到底是否一定要排放入海,以及後續帶來的影響,正是這個議題的爭論核心。
日本經濟省「多核素去除設備處理水小組委員會」2020年針對含氚廢水的處置,提出五種解決方式,包含地層注入、地下埋設、海洋排放、水蒸氣排放以及氫氣排放。但最終日本政府在成本考量上,認為以「海洋排放」的處理形式最為適合。
排放的濃度?
日方強調未來核廢水將採用「ALPS系統(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先進液體處理系統)」進行過濾,可淨化62種放射性核種。
僅有氚及碳-14(分別為氫和碳的放射性同位素,難以從水中分離)無法分離,這兩種元素將控制濃度後排出。特別是多數人關注的氚,在排放前會再以海水稀釋,讓濃度小於每公升1500貝克才能釋出。
到底有哪些爭議?
討論含氚廢水到底是否影響台灣,正反雙方的意見大致上可整合為以下問題:
1.含氚廢水的處置方式
2.含氚廢水的濃度是否影響海洋生態
3.對漁業的衝擊
4.對台灣是否會有影響
我們將在下一篇貼文具體討論這些爭議到底都在吵些什麼?請大家持續追蹤EJA的後續分析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