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必考題】社子島關渡平原大挑戰
在氣候變遷調適的考驗下,臺北市該往什麼樣的都市發展?
本會秘書長表示,當他在嘉義演講時,有老人家說,天氣炎熱,趕快去樹蔭下乘涼。現在的人反而是躲在屋裡吹冷氣。熱天出門還要帶外套,外面熱得要命,但進到大樓又冷得要命。這是不是一種溫度的矛盾。
 
任何環境問題,都必須「系統性思考」,從調適的角度,社子島與臺北市共同面對著「水循環」的洪患問題、「熱循環」的熱島效應,以及最後臺北市在這樣的環境下,該如何進行都市規劃和發展?市長候選人們!請說清楚!
 
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宜居都市
在目前最夯的氣候碳排放減緩的議題下,氣候變遷的調適(韌性城市和降低脆弱度)反而是候選人們,最少著墨的地方,彷彿,水患不會在臺北發生、越來越高的城市溫度不會發生在臺北市(臺北市已經屢屢破全國各縣市最高溫的紀錄)臺北從1960年葛樂禮颱風後,以大台北防洪計畫,蓋起200年頻率的防洪工程,獨獨排除社子島!限制社子島的發展,卻反而讓社子島成為臺北少數具有大面積綠地的區域,關渡平原則擁有重要的紅樹林生態系,卻因為疏洪以及以 「保持濕地生態為由」必須砍伐,但紅樹林卻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碳匯生態系,是陸地森林的四倍。砍伐不斷讓生態系造成破壞,同時也釋放更多封存在紅樹林區的碳排放。反而讓原本封印的碳亡靈,全部釋放到空氣之中。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都市發展?
我們需要的是越來越富有的台北市?還是越來越安全和適居、宜居的臺北市?而臺北市創造的富有,卻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貧窮滾出去,富人快進來?這是我們要的臺北市發展?還是我們可以發展出多元、兼容各種文化、與自然共榮共存的臺北市?這是我們選民要好好思考的問題,更是臺北市長不可逃避的城市治理問題。8年後,2030年是關鍵的氣候變遷檢驗點,如果這屆選舉,我們又選錯人,那我們真的撐得到2030、甚至是2050年嗎?
Facebook
Twitter
Email

相關文章

環境講座報名:蟲不鳴,鳥不語—談化學污染對地球造成的災害 Silent Spring : the impact of chemical pollution on the environment

殺蟲劑使用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的必需品,然而卻伴隨著嚴重的化學污染問題。本次講座,法國Isabelle Doussan教授將來台探討此議題,並分享她關於殺蟲劑在法國以及歐盟的使用以及其法律限制的多年研究心得。

講座後半段更有美國私立杜蘭大學法學碩士林柏辰律師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林木興研究員的訪談,三位專家將深入探討歐洲及台灣的化學污染現況、問題與解決方案。

航空城都市計畫訴訟開庭 新訂都計法院審查首例

桃園航空城都市計畫(全名為:擬定桃園國際機場園區及附近地區特定區計畫)訴訟案將在今日(4/27)下午第一次開庭,本案是《行政訴訟法都市計畫專章》施行後,新訂都市計畫案遭利害關係居民提起訴訟的首例。